我心中的白居易续之三白居易诗歌赏析(三)东坡种花二首(选一)
发布时间:2017/11/12 15:24:08 作者: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集体创作
(三)东坡种花二首(选一)
1、原文: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漠漠花落尽,翳翳叶生初。每日领僮仆,荷锄仍决渠。
刬土壅其本,引泉灌其枯。小树低数尺,大树长丈余。封植来几时,高下齐扶疏。
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于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
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甿俗苏。
2、简介: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春,当时白居易在忠州刺史任上。春向暮:春天将要结束。漠漠:形容寂静无声。翳翳:阴暗的样子,这里指叶子初生渐渐有了树荫。决渠:开挖水沟。壅:培土。本:根部。封植:栽植。扶疏:枝叶茂盛。救:扶助。云何:如何,怎么样。劝农:鼓励农业生产。均赋租:使赋税和劳役得到均衡。省事:减少扰民的事。宽刑书:放宽刑罚。庶几:表示希求、愿望之意,犹如说“或者可以……”。甿:农民。苏:从困苦中得到解救。
3、赏析:《东坡种花》诗共两首,选的是***首。***首写种花和赏花。***首前半部写“决渠”、“刬土”、“引泉”等一系列管理树木的措施,后半部分由“养树”引出“养民”——“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那么,如何“养民”呢?白居易说:“劝农均赋税”、“省事宽刑书”。就是说要采取措施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要均衡分担徭役和赋税;要给农民以宽松的环境,尽量减少扰民的事情;要放宽刑律,不用酷刑。虽然这些“养民”措施的目的 是为了维护***者的利益,但客观上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实际上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心声,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期望。作为***阶级的一分子,白居易能为普通百姓考虑,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在忠州,白居易任职时间很短,从元和十四年(819年)三月二十八日到达忠州,到元和十五年夏返回长安,仅有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但白居易在很有限的时间里带领忠州百姓在城东山坡上种植了大量的花树,“白果参***”,“城东坡上栽”。他特别喜欢这些花树,在《步东坡》诗里写道:“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栽树。”植树造林,绿化忠州,这是白居易留给忠州百姓***的纪念。
白居易曾先后出任忠州、杭州和苏州刺史,晚年还担任过河南尹,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总是把“养民”放在***位,尽量为百姓办好事,造福百姓。在杭州,他发愿要用“广宽和暖如阳春”的大裘“展覆杭州人”,这种大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裁以法度絮以仁”。在苏州,他督工修建了从阊门到武丘的七里山塘,后人称之为“白公堤”。从六十岁到六十二岁白居易出任河南尹,他“推诚废钩距,示耻用蒲鞭”,就是在审案时废除逼供、诱供的“钩距”之法,重在教育和感化,使之知耻而后改,而且发愿要用长万丈的大裘“都盖洛阳城”。
白居易爱树、护树、懂得养树;更爱民、护民,懂得养民。难怪当他调离苏州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
分享到: |
上一条:我心中的白居易续集之三白居易诗歌赏析(四)三年为刺史二首
下一条:我心中的白居易续之 三 白居易诗歌赏析(二)观刈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