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shi6
  •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民政局中华北路

联系人:白会长

联系电话:13503852828

电子邮箱:baijuyiwhy@126.com


白居易的人品三例

发布时间:2020/8/22 11:19:00

白居易为***四十年,崇高人品在济世惠民的伟业中得到充分展示。下面举几个例子。

先说说白居易在忠州种荔枝这件事。荔枝在当地种植***,白居易就特别鼓励忠州百姓种荔枝。为此自己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府衙种荔枝。他明知荔枝要十年才能结子,那时他早已不在忠州,但仍然一片痴情。他在《种荔枝》诗里这样说:“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有***着胆子问他:“白大人,荔枝结果实要经过好几年,等到果实成熟了,您也早已调到别处了。您现在这样努力种荔枝,到底为了啥?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说:古人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嘛!一句话引来众人一片掌声。

白居易忠州刺史任期内做的***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在东坡这个地方植树种花,每天都带领童仆和州民在东坡忙碌着,“尽日不能回”,为了忠州百姓以***于痴迷到了***职家乡都忘却的地步,忘却自己的当***身份,也忘却自己的家乡,把自己交给忠州,这样的地方***百姓能不拥戴吗?

***个例子,说说白居易搞民生工程毫不动摇。白居易始任杭州刺史时,看到守着西湖无法灌溉、无法保证城市居民用水、无法确保航运时,白居易即想到“修筑湖堤,高加数尺”,不仅可保“千余顷田无凶年”,还可保城内“井水常足”。白居易决定修筑湖堤,兴利除害,而当地***员却以“不利钱塘县***”为由横加阻拦,***有甚者,说会触怒天庭带来老天报应。白居易不为所动,不为所惧,面对众议、非议,白居易的可贵就在于,不问利不利***、利不利己,而是排除万难为民计利。白居易在《钱塘湖石记》中,还详尽说明水大水小时应注意的事项,提醒继任者不灌溉时要关闭闸门斗门。***还写道:“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也就是说,这些事项是为了告诫后来者的,想到让人好懂,因此没用文言文。像白居易那样悉心为民尽责,全心为民担责,把群众安危冷暖记在心上,百姓岂有不拥戴之理?

在杭州还有俸留杭州这件事。白居易在离开杭州前夕,把自己大半的俸禄留给杭州***库,后任者在经费紧张时可以动用这笔***救急,待***充裕时再给补上,如此做法持续了五十多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继守者也不敢怠慢,恪守职责;否则那***库早就空空如也,又何待五十年?

白居易也不是钱多得无处花,看看他分别在长安和洛阳***的情况:白居易32岁那年任校书郎进入***场,直到50岁在***场“游宦”了18年后才在长安买下***套房子。之前,由于连一套房子都没有买上,白居易以***于羡慕起蜗牛和***来了,因为蜗牛可以背着自己的房子,而***则有***洞可以安家。他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身。长羡蜗牛犹有居,未知硕鼠解藏身。53岁那年,白居易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这才在洛阳履道里买下一套三手房,因为凑不够房价,不得已,白居易又搭上了两匹马。白居易做过***,而且做过大***;掌过权,而且掌过大权,买套房子竟如此不容易,可见他是多么清廉。

说到白居易清廉,还有一件事要说,因为这件事体现了白居易严于律己的态度。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离任返乡,他竟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顿感羞愧万分,为此,他自责地写了一首检讨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为这普普通通两片石恐怕伤了自己的清白一般人看来,两片石微不足道,要说为此而作检讨,则更让人不可思议。然而,白居易却很在乎,他看得很重在对待取两片石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他是放大了看的。他认为: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就其本质,取两片石与贪污千金,又有多少区别呢?小节不谨慎就会失大节,白居易敢于自责、敢于自省,敢于律己,这正是白居易为***清廉的秘诀令后人肃然起敬
第三个例子说说俸禄吧。白居易32岁进入***场,直到他75岁病逝,他的俸禄多少全都记载在他的诗文中。在唐代,公布财产还不是做***的必备条件,白居易是自己主动公布财产的。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中,涉及俸禄的有114处,其中40处来自白居易,一个人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白居易主动晒俸禄的背后是一不贪二不腐,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品。他刚刚进入***场作校书郎时,俸禄是一万六千。几年之后,到了元和三年(808),白居易升职了,出任左拾遗时,俸禄是三十万会昌二年(842)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按唐制,***员致仕能领到一半俸禄,白居易在临死之前的会昌五年(845)还不忘***晒一晒工资:“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做***拿***俸,无可厚非,但白居易拿到俸禄总觉得惭愧,在《观刈麦》诗中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懂得他的俸禄来自于民,更懂得用之于民。73岁那年,已经体衰多病的白居易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又施家产疏浚龙门八节滩。

如此善举在唐代近300年的历史上难得一见,就是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也属少有。一句“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彰显出白居易生为百姓献身、死为百姓献心的凛然正气,令人振聋发聩,高山仰止。

白居易始终如一的济世惠民精神,勤政廉洁的作风,在今天依旧焕发出灿烂的光辉。有人说,当***如若白居易,天下苍生皆乐天。这话说得大,有点过分,但是如果每一位***员都像白居易那样清廉为民,难道不是百姓们天大的福气?

白居易身后的漫长岁月里,时光流逝,风云变幻,数不尽的物华天宝灰飞烟灭,湮没于浩瀚天地中;记不清的***人物成匆匆过客,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然而,像白居易这样的历史人物却留在一代又一代普通百姓的心中,这是为什么?

根本原因就在于,作为***员关注民生,作为诗人代言民声,民生与民声都离不开一个“民”字当一个人与人***系在一起时,他才有可能是永恒的。衡量一个人在人民心里的分量,就是看他对待人民的态度。谁心里有人民,人民心里也有他,古代是这样,今天是这样,以后永远都是这样。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白居易最具有哲理的一首诗,句句都是大智慧,值得一读再读!
下一条:晚年的白居易——分司东都,难舍兼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