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shi6
  •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民政局中华北路

联系人:白会长

联系电话:13503852828

电子邮箱:baijuyiwhy@126.com


白居易和新郑

发布时间:2020/8/22 11:19:00


摘要新郑是白居易的出生地、童年生活地,启蒙教育地,也是白氏宗族栖息地,居易祖母薛氏寄埋地;新郑是影响白居易***早的故园,给白居易留下清晰、美好、持久的印象。

关键词白居易;新郑;故园

白居易是唐代有影响的一位大诗人,其地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留下的诗歌数量,居唐人之冠,他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在当时及后世并有深远影响,唐末,居易就被称为广大教化主。其散文创作也足以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遥相呼应,居易生于代宗大历七年(772),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总、文宗六朝,于武宗会昌六年(846)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五岁,居易少年迫于生计、漂流各地;青年游学江南、科举长安,南北奔走;中年居***,宦地屡迁。居易喜山水、爱游历,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或因公、或为私,频繁来往于各地,故而很多地方都留下白居易的足迹,其中白居易生活过的地方有:新郑、下邽、符离、衢州、襄阳、饶州等地。工作过的地方有:长安、盩厔、昭应、江州、忠州、杭州、苏州、洛阳等地。游踪所及宣城、浮梁、徐州、冀县、滑台、许昌、蓝田、郢州、鄂州、柴桑、钟陵、夏口、岳阳、夷陵、秭归、商山、内乡、常州、汴州、洞庭山、扬州、楚州、华州、陕州、济源、嵩山、王屋山、虢州等地。在众多生活过、工作过、游历过的地方,新郑对白居易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

新郑是白居易的出生地,在白居易的诗歌和散文中都有表述。《宿荥阳》: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1]郑州古称荥阳郡,荥阳郡包括新郑县,白居易时代虽已经没有此建制,但文人仍喜欢用荥阳指代郑州。这样“‘荥阳’就代表了、或者代替了新郑县及其东郭宅。”[2]诗歌中的“生长”一词值得注意,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此在古代汉语里,“生长”这个词语有“生”和“长”两个语素构成,“生”表示出生,“长”表示成长。《汉语大词典》对“生长”一词的解释有六个义项,其***个义项为:“出生成长;长大。《管形势》: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史记高祖本纪》:,吾所生长,极不忘耳。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惟竹生长於旬日之间,而干霄入云,其挺特坚贞,乃与松柏等。’”[3]所以,白居易诗中“生长在荥阳”中“生长”一词应该是“出生成长”之义,即白居易出生在荥阳,也成长在荥阳。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演化而来,《现代汉语词典》对“生长”的解释为:“①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②出生和成长;产生和增长。”[4]可见在现代汉语中,“生长”一词仍然有明显的出生的意义。我们再结合“少小辞乡国”中的“少小”一词,基本上可以断定白居易出生在新郑。白居易散文《醉吟先生墓志铭》载:“(白居易)大历六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岑仲勉在《〈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一文中列举铭中十个疑点,判其为伪作。陈寅恪也认可岑氏说法,言《醉吟先生墓志铭》“此志乃一伪撰之文”[5]《醉吟先生墓志铭》一文六七百字,叙述白居易名、字、号、郡望、祖上、弟兄、妻、子、女、侄等情况,也介绍居易科举、仕途、思想、人生态度、著述、生卒等诸多问题,《醉吟先生墓志铭》即使是一篇伪作,该文中所叙述的有关白居易诸多问题,不可全部当成胡说,铭中很多表述还是符合白居易实际情况的,对个别问题的论述,虽然是没有旁证的“孤论”,但因为《醉吟先生墓志铭》产生时间较早,离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更近,当时很可能有事实证据,所以,在没有掌握确凿的、新的证据之前,我们不可断然将铭中某些记叙判定为不符合白居易实际情况的瞎编。当然,还有学者对《醉吟先生墓志铭》为伪文表示质疑,***学者芳村弘道说:“‘白居易大历六年正月二十日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非常详细记载了出生年月日和地点。如此具体的记载,后世伪作者很难作伪到这种程度,这是让我们相信这是白居易自撰之文的一段文字”[6]故白居易铭中所言“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是可信的。

新郑是白居易童年生活地。白居易十一二岁离开新郑,在此前的这十一二年中,白居易是不是一直生活在新郑呢?在这十一二年中,白居易究竟离开过新郑没有?白居易出生后***年,祖父白鍠病逝于长安,权厝下邽县下邑里。按照当时礼制,白居易父亲应该回家丁忧居三年之丧,白居易是否离开新郑,跟着父亲回下邽生活呢?因缺少资料,现在我们无法确知。按照唐代的法律,公婆丧亡,媳妇也要为公婆服丧,“据《开元礼》:‘妇为舅姑服期丧。’也就是说公婆***,媳妇要实行一年丧期,这种制度一直推行到五代。”[7]226唐代重孝,特别看重居丧守礼,对不守此道者处分相当严厉“隋唐在法律上对人们居丧期间不守礼法有严厉的处分。¼¼有时候朝廷对居丧不守礼法的***员具有法外加刑的严厉处分。[7]228因此我们推断,白居易在其祖父白鍠去世后,应该和父亲、母亲一起离开新郑,到下邽守孝。守孝期满,居易父亲季庚调授宋州司户参***,居易和家人又到新郑,一直生活到白居易十一二岁离开新郑。也就是说白居易两岁到四岁在下邽,此后的童年时光便是在新郑度过。

新郑是白居易启蒙教育地。对一个作家来说,小时候生活在那里很重要,小时候生活地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会深深影响一个作家,小时候生活地会给作家打上深深的烙印,今后作家无论在哪里,不管年龄多大,这种印记都不会磨灭,当然,这里所说的小时候,年龄不可太小,婴幼儿时期,小孩子尚不懂事,对作家的影响似乎可以忽略。白居易出生后,四岁以前的两三年时间极有可能在下邽度过,那时白居易年龄太小,不可能对白居易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周围环境对白居易的明显影响,应该从四岁回到新郑算起。白居易是个极聪明的孩子,成熟懂事比一般的孩子早得多。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言到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字、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从这里可以看出白居易天赋之高,成熟之早,也显示白居易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感知力。“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与元九书》)也就是说白居易作为一个***历史上了不起的诗人,他写作***早的教育则是在新郑开始的。白居易能成为了***作家,除了天赋高、启蒙教育早外,也和白居易个人的勤奋努力密不可分,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白居易小时候“读书勤敏,与他儿异。”[8]641因此白居易在新郑,学习作诗的路上走得很快,进步明显。元稹说白居易“五、六岁识声韵”[8]]641(《白氏长庆集序》)白居易自言九岁谙识声韵”(《与元九书》)“声韵”应该指的是诗歌的韵律,因此我们断定:白居易学诗启蒙教育在新郑,而且取得了初步成绩。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阅读和写作教学应齐头并进,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写得好才能读得好,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共同提高。白居易写诗入门很早,学习作诗又促进白居易阅读能力的提高,“十岁解读书”(《朱陈村》)的诗句就是确凿的证据,因此可以断定:白居易阅读的启蒙教育也是在新郑开始的。

新郑是白氏宗族栖息地、居易祖母寄埋地。居易祖白鍠所任***一职为巩县令,在任三考,去职后,移家新郑,为何白鍠安家新郑,当于新郑风土有关,新郑山水可能是吸引白居易祖父在新郑设置私宅的主要原因。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弟兄五人,季庚为长兄,下有四弟,居易童年,新郑有白氏宗族,季庚弟弟当有居住在新郑的,新郑有白***所,居易祖母薛氏大历十二年(777)就是殁于新郑县私第的,祖母享年七十,以其年权窆厝于新郑县临洧里,一直到元和六年(811),在白居易的主持下,才把祖母从新郑县临洧里迁葬于下邽县北义津乡北原,与祖父白鍠合祔,居易祖母薛氏在新郑县临洧里寄埋三十余年。居易祖母去世后五十年,白家私宅荡然无存,白家已经无人再生活在新郑,故《宿荥阳》言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在白居易的作品里,带有明显家园意识、和浓重***寄托,被白居易称为故园、故乡、故里的有下邽、符离、洛阳、新郑四处。

我家渭水上,此树荫前墀。忽向***见,忆在故园时。(《庭槐》))

时物感人情,忆我故乡曲。故园渭水上,十载事樵牧。(《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

诗中所言故园、故乡为下邽。

云树霭苍苍,烟波淡悠悠。故园迷处所,一念堪白头。(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余。(《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

所指故园为符离。

浔阳迁谪地,洛阳离乱年。烟尘三川上,炎瘴九江边。乡心坐如此,秋风仍飒然。(《忆洛下故园》)

我归故园来,九度逢寒食。故园在何处?池馆东城侧。(《寒食》)

所指故园为洛阳。

《宿荥阳》中白居易把新郑称为故里、乡曲,新郑成了和下邽、符离、洛阳一样的,在白居易心里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个让白居易毕生***牵梦绕、难以割舍的地方。

作为浓缩有白居易浓重***、带有故乡意义的地方,新郑和下邽、洛阳、符离有明显不同。

白居易十一二岁,中原内乱,父季庚任徐州别驾,白居易离开新郑,随父移家徐州符离,后旅居越中、奔走襄阳,飘泊江南、奔走南北,一直到白居易任校书郎卜居渭上前,符离都是白居易的家。居易青少年是在江南长大的、符离是白居易和家人的栖息之地。在此期间,白居***历了四弟病死、父亲归天,母亲多病,外祖母去世的家庭变故,还遭受经济窘困,战乱纷扰,居易己身体弱、家国多故、祸不单行,艰辛备尝。白居易对符离的记忆,充满了凄凉、伤感:

故园汴水上,离乱不堪去。(《西原晚望》)

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将之饶州江浦夜泊》)

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东西不暂住,来往若浮云。离乱失故乡,骨肉多散分。(《朱陈村》

白居易在新郑生活,年龄还小,体会不到生活的辛酸和做人的艰难,白居易对新郑记忆更多的是家乡河山的面貌,亲人伙伴的个性,到符离后、居易已经长大***,弟弟要挂念,母亲要照顾,自己要发展,特别是父亲去世,白居易失去了心理依赖和经济靠山,身经世乱,举步维艰。新郑在白居易心里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符号,明晰而清新,带有儿童的快乐和美好。符离在白居易心理是一个伤感的符号,惶恐而黯淡,带有青少年时期的无助感,飘零感、***感。

《旧唐书》:“(白居易家)***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焉。”[9]4340白居易曾祖白温移家下邽,白家有人一直住在下邽,贞元二十年(804),白居易任校书郎,居易从符离、洛阳移家下邽,居易言下邽:“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泛渭赋》)元和六年(811),居易母亲病逝,白氏兄弟下邽丁忧,期间白居易把祖母、父亲从新郑、襄阳迁来,祖父祖母合祔,母亲父亲合祔,把外祖母、四弟的坟也迁葬于下邽。元和十二年(817),居易兄长幼文死于下归故里,宝历二年(826)居易三弟行简卒于长安,葬于下邽祖坟,白居易祖父母、父母、兄弟四人中三人已经葬于白氏大茔,祭奠三弟时居易言到:“下邽北村,尔茔之东,是吾他日归全之位。”(《祭弟文》)在下邽的墓中,居易已经为自己安排好了穴位。然而白居易死后“遗命不归下邽,可葬于香山如满师塔之侧,家人从命而葬焉。”[9]4358(《旧唐书.白居易传》)死后安葬故里,是很多人故乡之情的表达,叶落归根、狐死首丘正是显示故乡之恋的终身难以割舍。下邽是居易真正意义上的故园、故乡,白居易对下邽倾注了大量的感情,然而白居易死后不归下邽安葬,不仅违背了自己祭奠弟弟的话语,也让白氏大茔,金瓯不全,是白居易对下邽故园之情的***严重的背叛。苏州刺史罢职后,文宗大和元年(827),五十六岁的白居易返回洛阳,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而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从洛阳到苏州仅用月余,为何会这样呢?原来回洛阳期间,白居易有意绕道新郑,省视故居。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宿荥阳》)离开新郑居易十一二,重来新郑时已经五十六岁啦,期间经过四十四五年的时间,岁月虽然漫长,但无法消磨白居易对新郑的牵挂,岁月虽然漫长,但抹不去居易对新郑故园的记忆。这次到新郑,专为看望故园、看望故乡,新郑该在白居易心里留下何等持久的印象。下邽是白居易真正意义上的故乡,但白居易***终没有了故乡之恋,而新郑,居易走后四十余年,依然惦记,所以我们说:新郑是在白居易心里留下持久印象的故园之一。

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母亲居住在洛阳,白居易从浮梁大哥处返回洛阳省母,“自鄱阳而归洛阳”(《伤远行赋》)白居易在《祭乌江十五兄文》中说:“况旧业东洛,先茔北邙”,从中可以看出,居易母亲居洛前,白家已经有人在洛阳生活。贞元二十年(804),白居易在洛阳小住,暮春搬家下邽。白居易从南方的符离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洛阳成了白居易的中转站。在白居易的心里洛阳和符离一样,充满了艰辛:

炉火欲销灯欲尽,夜长相对百忧生。他时诸处重相见,莫忘今宵灯下情。(《冬夜示敏巢》)

欲入中门泪满巾,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重到毓才宅有感》)

长庆四年(824),白居易在洛阳再次购宅,后白居易心甘情愿把晚年交给洛阳,尽情享受洛阳自然风光,以及作为东都的洛阳为诗人***的各种优越的生活条件,自在逍遥,享尽天年。白居易在洛阳生活的十八年里,乐不思乡,很少再想起作为故园、故乡的新郑、符离、下邽。新郑和洛阳是白居易人生的始发站和终点站,洛阳在白居易心里有故园、故乡的意义,也是白居易的***归宿。生于新郑当然不是白居易的自我选择,新郑乃郑韩故地、文化昌明,山水妩媚,“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宿荥阳》)溱洧二水,流入新郑,山滋水润、风光美丽,新郑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对白居易产生了***早的影响。

如果把白居易比喻成一粒种子,白居易这颗种子,是在新郑的土壤中破土萌发的,白居易在新郑接受***缕阳光的照耀,吸收***滴水分的滋养,呼吸***口空气。白居易漫长的人生之旅,新郑是他的起点,白居易长成参天大树,根在新郑。白居易对新郑的印象清晰、美好、持久!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庚子年(2020)公拜白居易典礼
下一条:焦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