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shi6
  •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民政局中华北路

联系人:白会长

联系电话:13503852828

电子邮箱:baijuyiwhy@126.com


从白居易践行为***之道说起

发布时间:2023/11/17 15:15:56


白居易29岁中进士,32岁踏入***场担任校书郎,70岁从太子少傅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前后40 载,历***二十任。他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还是一位百姓称颂的贤***良吏。无论作为诗人诗为民歌,还是作为***员事为民做,一个“民”字挂在心里头,淌在血液里,其一心为民、一生为民的崇高精神虽经千余年的风雨洗礼,依旧熠熠生辉

四十载的漫长岁月里,白居易是如何为***的?要回答这个严肃问题,需要从下面这则故事说起——

白居易刚刚踏进***场,就专程到溧水请教在那里担任县令的堂叔白季康。他的这位堂叔政绩***,逝世后被当地百姓尊为城隍给供奉起来。他们叔侄二人就为***之道有过堪称经典的对话:

居易问:“何为***?”

季康答:“勤者廉者心有天下百姓者为***。”

居易再问:“***为何?”

季康再答:“为***当以天下百姓安享太平为己任。”

白居易牢记并秉持这样的为***之道,在四十年的宦海生涯里亲力亲为,一以贯之,始终不离不弃,为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那济世为民的追求与抱负、正直清廉的***风与气质、自谦自律的人格与人品,即使经过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今仍然让人赞许与感叹。今天,我们不妨对白居易的为***之路进行些许探讨,让他活起来为当今社会做贡献,这样做也算是古为今用的一种尝试吧,您说呢?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感知白居易在***场里的作为,体味他的人品和***声,或许对于今天的我们有所启发。

1、不贪不腐,守着俸禄过日子

宋人洪迈编撰的《容斋五笔》中记载:“白乐天仕宦,从壮***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虽波及他人亦然。其立身廉清,家无余积,可以概见矣。”

白居易曾把自己一生担任过不同职务时所得薪俸的多寡,悉数写进诗中向社会公布。从这些自报***俸的诗文,可以看出他坦荡无私的胸怀和两袖清风的廉洁品格。

白居易一生知足淡泊,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用诗歌公示家产,表白心境,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不给自己留下受贿的空间。

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秦朝的赵高、东汉的梁冀、西汉的王温舒、西晋的石崇、唐朝的元载、南宋的陈自强、北宋的蔡京、明朝的刘瑾和严嵩、清朝的和珅被称为史上******。史书上披露的***,大部分是“抄家”抄出来的,例如和珅。嘉庆四年乾隆去世不久,嘉庆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令抄了和家。没想到和珅贪污的银两竟多达八亿两,乾隆时期朝廷每年的税收才七千万两,也就是说他贪污的钱相当于朝廷15年的收入这还不算古玩珍宝。这些史上******生前贪腐,强取豪夺,岂敢公布个人财产?而白居易一生秉持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理念,坚守***德人品底线,有时甚***觉得愧对工资:“ 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在罢杭州刺史后犹言:“ 三年清俸禄,颇有余衣食。”我***今记得小时课本中学过白居易在县尉任上视察夏收时所作《观刈麦》诗中“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的诗句。

白居易有信仰无私念,有恤民心无贪腐欲,清廉正气,耿介磊落,他才敢于将自己财产收入暴晒在阳光之下。

在唐代,公布财产还不是做***的必备条件,白居易是自己主动公布财产的。有人做过统计,《全唐诗》中,涉及俸禄的有114处,其中40处来自白居易,一个人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白居易主动晒俸禄的背后是一不贪二不腐,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品。


2、留俸杭州

宋人王谠《唐语林》记载一件与白居易有关联的事情原来白居易在任职杭州期间生活十分清苦,用他自己诗文里的话说就是“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檗”,即黄檗,系落叶乔木,木材坚硬,茎可制***染料,树皮入***味苦说实话,堂堂刺史、朝廷地方大员,生活不可能过到饮冰复食檗”的地步。饮冰复食檗”不过是生活清苦的夸张说法而已。

那么白居易如此省吃俭用,他的俸禄弄到哪里去了?《唐语林》记载公元824年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在离开杭州前夕把自己大半的俸禄留给杭州***库,后任者在经费紧张时可以动用这笔***救急,待***充裕时再给补上,如此做法持续了五十多年。

啊,原来如此!难怪杭州百姓不忍他卸任离杭而“耆老遮归路”!


3、游宦京都竟然无处安贫

白居易做***也不是钱多得无处花,看看他分别在长安和洛阳***的情况:公元821年,白居易50岁,当过一任忠州刺史之后回到长安这才在长安买下***所房子。在此以前,他在长安一直是租房居住的。租房的时间,从他32岁参加工作开始,到50岁***结束,不多不少,总共18年。白居易有《卜居》诗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他说自己租房的时间长达二十春二十春是约数,实际上是18年。又说: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意思是,经常羡慕蜗牛,蜗牛背上驮了个窠,可以把身子蜷缩在里面;觉得自己不如***。***会打洞,可以藏身在洞里。白居易还说:“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他自己要求不高,只要有处属于自己的容身之地、不再四处租房漂流就行。

53岁那年,白居易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这才在洛阳履道里买下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先是姓“杨” ,主人是京兆尹杨凭。这位杨凭是个人物,他的女婿叫柳宗元。杨凭故后,杨家将履道里宅子卖给了田家,田家转手卖给白居易。到白居易手已经是三手房了白居易在《泛春池》诗里说:“杨家去云远,田氏将非久。天与爱水人,终焉落吾手。”因为凑不够房价,不得已,白居易又搭上了两匹马。白居易在其《洛下卜居》诗序中说:买履道宅价不足,因以两马偿之。

白居易做过***,而且做过大***;掌过权,而且掌过大权,买套房子竟如此不容易,可见他是多么清廉。

4、以竹为师,砥砺品行

“竹”是君子挚爱的植物,早在《礼记》中,就赋予“竹”以人的品格。《礼记》用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说深奥的礼是什么:“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外面那层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天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总是青葱不凋。

说到爱竹的人,不能不提到白居易。白居易极爱种竹,一生以竹为伴,他的住处都有竹可见。在渭村,他“引泉来后涧,移竹下前冈”。在忠州,他写道:“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在杭州,郡中“小书楼下千竿竹”后来他居洛阳,“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竹不仅美化了他的居住环境,更是他放松心情、陶冶性情的寄托

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到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在常乐里租下一所房子,这个房子空置已久,无人料理,在东南角的一丛竹子,已经衰败不堪。白居易看到后,“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白居易爱竹的原因从他在《养竹记》中所说,竹子具有“本固”“性直”“心空”和“节贞”的特性,君子见之,应常思正直耿介、虚心谨慎,不断砥砺品行。

白居易以竹为师,“竹”也成了他自身品行的真实写照。长庆二年(822七月***四年(824)五月,白居易出任杭州任刺史。离开杭州时,白居易仍牵挂着杭州百姓“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认为繁重的赋税造成杭州百姓多数贫苦,缺水又造成大面积农田歉收,担心杭州百姓如何度过灾荒之年。在杭州刺史任上白居易爱民、惜民,从不向百姓索取任何东西,临离开杭州时“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在一般人看来,“两片石”是不足为怪的然而,其时白居易却很在乎,他看得很重。在对待取两片石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他是放大了看的。他认为如果今天去两片石,日复一日,明日又何以不会伸手去贪污千金?就其本质,取两片石与贪污千金,又有多少区别呢?这正是白居易为***清廉的一大秘诀为后人在正确对待小事小节问题上保持慎微作出了榜样。


5、真情留忠州

忠州的荔枝与曾任忠州刺史的白居易颇有一番情缘。白居易到忠州任刺史后才见到了当时在北方只听说过而从未见过、吃过的珍奇水果——荔枝。当时忠州荔枝远没大面积种植,因此称荔枝为“奇果”。荔枝的“味”、“香”、“润”、“鲜”深深地打动了白居易,他在《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一诗里不惜笔墨盛赞荔枝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脂掌中颗,甘露舌头浆。

白居易看到种植荔枝是不错的致富门路,于是就给两广和涪州刺史写信,请求他们派人带上荔枝树苗来支援。白居易带领城中百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挖坑、种苗、挑水、培土,种植了一大片荔枝,还特地在***署的院子里辟出一块地栽种荔枝,作为自己的“试验田”。白居易对栽种荔枝非常上心,专门写诗一首记述这件事:

红颗真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有人笑问他;“白大人,你现今栽种,何时才能吃到荔枝?”白居易笑着回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种果后人品尝,自古以来不都是这个理儿吗?”一句话把大家说得心悦诚服。

时任万州刺史的杨归厚是白居易的好友,万州虽临近忠州,却不出产荔枝,于是白居易就托驶往下水的船只为杨归厚捎去荔枝。杨归厚分享到荔枝美味后,深深地喜欢上了荔枝,打算也在万州栽种荔枝,但他不知荔枝从栽种到结果需10年光阴。白居易在忠州听说后,一边将清晨采摘的还挂着露珠的荔枝连枝带叶装入竹筒,托下水船捎往万州,一边写诗寄赠杨归厚,告诉他“……闻道万州方欲种,愁君得食是何年?”种荔枝可以,但要吃上荔枝就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

白居易很清楚荔枝从栽种到结果需10年光阴要吃上自己栽种的荔枝树结的荔枝,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白居易为什么还要坚持在忠州栽植荔枝?说到底为的还是忠州百姓,希望为忠州百姓找到一条致富门路。白居易走了,把自己的一片深情留在了忠州走了。忠州的百姓心里明白,白大人还没有尝一口自己亲手种植的荔枝走了,将来荔枝结果了,一定要把新摘下来的荔枝送给他尝一尝。

6、心中有民,责尽心安

长庆二年(822)十月,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期一直到长庆四年(824)夏天。说是三年,实际也就是20个月。上任伊始白居易就面对居民饮用水缺乏,农田无法用水灌溉的境况。杭州因为濒临钱塘江,长期遭受钱塘江咸潮的侵蚀,地下水变得又咸又苦,从井中汲取的水根本无法饮用。居民不得不到西湖取水,路途遥远、奔波劳碌、疲惫不堪,严重影响生活。到了夏季,西湖水位下降,根本无法灌溉农田;如果遇到雨季,又会导致湖水泛滥,淹没农田。无论是饮用水和农田用水,都很难解决。

作为杭州百姓的父母***,白居易忧百姓之所忧,急百姓之所急,从百姓关注的民生大事抓起,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重新疏浚六井,二是整治疏浚西湖。两件大事完成后,白居易写了《钱塘湖石记》纪之。

白居易始任杭州刺史时,决定修筑湖堤,兴利除害,而当地***员却以“不利钱塘县***”为由,横加阻拦。而且“县***多假他辞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菱茭失其利”,又说“郭内六井无水”,***有甚者,说会触怒天庭带来老天报应。面对众议、非议,白居易的可贵就在于,不问利不利***、利不利己,而是急生民之急、念稻粮之利,排除万难,力排众议,率民筑之,堤成而民欢悦,他欣然写成《钱塘湖石记》,尽数修筑湖堤之利,亦力批种种妄言谬论。白居易义正辞严地说:“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菱茭与稻粮之利孰多?”湖里的鱼虾与百姓的生命相比较,哪个重要?湖里的菱角和茭白与稻粮相比较,哪个带给百姓的利益多?这是白居易《钱塘湖石记》一文里体现他民生***上的为***之道的两句话。两个反问、两个对比,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选择上一目了然。

地方***的为政良心,直接关乎一地百姓的安危冷暖。白居易做盩厔县尉时就曾写下《观刈麦》,看到百姓“家田输税尽”,靠拾穗“充饥肠”,不禁“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有此心肠,怎能不一心为民着想?怎能不去解民生之多艰?正是心有民众,在看到守着西湖无法灌溉、无法保证城市居民用水、无法确保航运时,白居易即想到“修筑湖堤,高加数尺”,不仅可保“千余顷田无凶年”,还可保城内“井水常足”。

从白居易的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他的为***之道,全在于一个“民”字,惟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民,方能干在实处,责尽心安。白居易在《钱塘湖石记》中,还详尽说明水大水小时应注意的事项,提醒继任者不灌溉时要关闭闸门斗门。还专门写道:“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也就是说,这些事项是为了告诫后来者的,想到让人好懂,因此没用文言文。《钱塘湖石记》共753字,全文通俗易懂,无一处用典。特别《钱塘湖石记》强调,如遇大旱,百姓急需用水,可以越级直接告知刺史,免得层层审批误了农时。白居易如此为民尽责之心令今人深思,各级干部惟有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告诫落到实处,抓住群众***关心的问题,扎扎实实办实事、解急难,悉心尽责,全心担责,才能对得起人民公仆这个光荣称号。

如今,这篇《钱塘湖石记》就刻在杭州西湖北角的圣唐闸亭上。这西湖水利建设的重要历史文献,原文白居易公元8243月亲自撰写的。



7、***架子该放就得放下

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期间,公事之余***为喜爱的休闲方式就是置身于山水之间,灵隐山上的灵隐寺就是他***爱去的地方白居易在杭州任职说起来三年,实际只有二十个月,仅有“六百日”,而去灵隐寺就有“十二回”,频率够高的了。

白居易灵隐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灵隐、天竺、韬光诸寺的僧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其中***为深厚的莫过于韬光庵的韬光禅师了。韬光庵所处的地方过去叫做巢构坞。唐朝时,四川有一位高僧,名为韬光他辞别***云游四方,临别时,***告诉他“遇天可前,逢巢即止”。唐穆宗时,他云游到灵隐巢构坞恰好遇上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韬光禅师猛然醒悟道:果然遇上了“天”,又逢上了“巢”构坞韬光一拍大腿,心里说:“嗨,对了!这里就是***嘱咐我可以栖止的地方于是他不再游历,便在这个地方住了下来。

***,居易打点了民生诸事,正自无聊,恰好常州刺史遣驿差送来十片阳羡茶。白居易大喜,心想自己多次去韬光寺讨吃讨茶,还未曾韬光和尚下山来吃过一次茶,不如趁这次以新茶相邀。遂差人去买了***鲜齐整的蔬菜,收拾了一桌好素斋,又唤僮儿代去邀韬光和尚来共茶饭。欲待下个帖子以茶为由相邀,又恐韬光和尚怕俗推托,特做诗一首,诗中写道: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书罢便催促僮儿快去快回。僮儿到了韬光庵,见了韬光和尚,依嘱交上诗帖。老僧看后笑而不答,拿起笔来略一思忖便成一诗: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唯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

城市不堪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书毕,交与僮儿道:不用回话,交与你家主人自知。白居易阅罢韬光诗文,明白这是韬光禅师婉拒自己的邀请,心里说:既然明月难教下碧天,那我就亲自去庵中就明月了。于是将烹制好的素斋用盒装了,又携了数片好茶上山。韬光庵与法师吟诗品茶,不提刚才诗词酬答的事。

堂堂杭州刺史,五品朝廷命***,竟能屈身亲自到庵中会见一位僧人回想他在江州任司马时竟忘记自己的***员身份,以为与琵琶女一样,都是***沦落人这两件事情白居易平易近人本色充分展现出来了

***员忘记自己的***员身份,放下架子与民为伍值得称赞


8、八字重千斤,白居易配得上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二月十九日,54岁的白居易从洛阳出发前往苏州出任刺史,当时白居易在洛阳,为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当时的苏州是唐朝的大郡,甲郡摽天下,环封极海滨。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五月五日到达苏州后,白居易自顾才能少,所以工作特别卖力,唯知对胥吏,未暇接亲宾把白居易忙得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销在两衙中

白居易在苏州任上的***政绩就是修复了虎丘附近的水毁堤段,疏浚了虎丘附近的山塘河段,重新贯通了七里山塘。山塘街、山塘河一街一河,水陆并行,***今已有近1200年的悠久历史,不愧为“***历史文化名街”。

山塘街和山塘河是白居易留给苏州百姓的无价珍宝;苏州百姓把山塘街称作白公堤是苏州百姓对白居易的***纪念。

***年唐敬宗二年(826)九月末,白居易因病不得不离开苏州刺史任返回洛阳等待新的任命。离开苏州时白居易带走了什么?过去在百姓中流传这么一句话:“一年清知府,十万花花银。”意思是说,旧社会当***的油水大,即使所谓“清”***,干上一年就会有大批银两进入腰包。若是***那就不止“十万花花银”了。白居易离开苏州时,“身兼妻子都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见《白居易集》847页)船上没有“十万花花银”,有的是白居易的心爱之物——华亭鹤、琴和书,另外就是白居易和他的妻子杨氏,姑娘阿罗。平时,白居易也会寄回洛阳一些东西,“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寄将东洛去,心与物相随。”同样也不是“十万花花银”。(见《白居易集843页》)

勤政为民、廉洁清白这八个重千斤的大字用在白居易身上该是无愧的吧!

9为***当有宽阔的胸襟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意思是说为***之人的胸襟要宽广,鼠肚鸡肠成就不了大事业。

白居易的胸襟有多大?这要从他的诗里去寻找答案。唐大和四年(830)十二月二十八日,眼看就要过年了,白居易突然接到了出任河南府尹的诏书。当时河南府下辖26个县,比现在的洛阳市面积还要大一些,府衙设在宣范里,其遗址在今安乐镇的东岗村和西岗村之间。年前,家人为他缝制了一件质地非常漂亮的绫祆,白居易有一首诗,名字是《新制袄成,感而有咏说的就是白居易穿上这件绫袄后的感慨这是一件非常漂亮的绫袄,绫面上的图案呈水波纹状,绫袄里面铺着柔软的丝绵,穿在身上温暖而且轻。早晨起来可以围抱着它在向阳的地方坐下晒太阳,晚上大雪天出去披上它也不觉得冷,睡觉时盖在身上暖和得使人一觉睡到天大亮。有了这件绫袄,白居易自己虽然没有冻馁之苦,可是一想到洛阳城的大多百姓,他们耕田植桑一年四季忙个不停,到头来还是缺衣少穿,生活在苦难之中,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一个人暖和,而下属百姓正在饱受寒冷的折磨,那有什么意思?白居易的耳朵里仿佛听到了百姓们啼饥号寒的声音,浑身的暖意顿时消失得一干二净,寒颤不禁一个接一个打了起来。随即一个迫切要解决的大问题浮现在眼前:如果能得到万丈长的大裘,把整个洛阳城都覆盖住,那该多好啊!这样洛阳城的老百姓就没有冻馁之苦了。白居易苦苦地思索着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么大的裘。

诗中,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表现出白居易自愧自省的意识和对百姓深骨入髓的牵挂。

掩卷深思颇有感慨,一个人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取决于他对百姓的态度。白居易的心里装得下全洛阳城的老百姓,何止只能行驶下船?他的心胸比宰相要宽广得多。如果一个人心里有百姓并且能为百姓担责、尽责而不余遗力,百姓就会世世代代铭记住他。一个人是这样,推而广之,一个政党也是这样。


10、为***当把“为民”之心付诸于行动

白居易做***,少不了“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欲为欲”,但这只是作为贤***良吏的***步,关键是要求真务实,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只求实效。所谓“实效”就是急百姓之所急,把功夫用在切切实实为百姓解难分忧上,把百姓满意与否作为评判标准。

例如,白居易在写诗文时,常常念给邻居老太太听,老太太听得懂,他就抄录成诗如果老太太说不懂,他就不断修改或重写。正因为如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传诵千古。要让为群众办实事取得实效,我们也不妨学一学白居易作诗,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

白居易把百姓放在心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百姓疾苦,替百姓发声。这方面在他的讽谕诗里面有着充分地体现:《采地黄者》是白居易于公元813年创作的,当时诗人因母亲去世,丁忧退居下邽金氏村。诗人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当时穷人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

《轻肥》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诉说江南大地上的一幕人间惨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杜陵叟”是当地农民典型的概括,地方***“急敛暴征”,迫使百姓典桑卖地纳***租白居易以百姓的口吻愤怒地斥责这些地方***: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诗人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表现了敢于为民呼声的勇气。

2百姓办实事,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工程。白居易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在《自蜀江***洞庭湖口有感而作》中留下了“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的诗句,以人身血脉来比喻地上之流水,说明治理水患、畅通供水的重要意义。

白居易并不是空谈,他在杭州刺史任内疏浚西湖,修堤蓄水、加筑堤防,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居民的灌溉和饮水问题。杭州百姓深受其利,深***恩白居易,以***于在他离任杭州刺史在回洛途中“耆老遮归路”,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为***力戒“空”与“虚”,脚踏实地求“实”“真”,白居易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11、琵琶峰抒怀

龙门香山琵琶峰——白居易的安息之地,每次来到这里我心里就会感到强烈震撼,涌起感慨万千——

高高的香山,高高的墓园,高高的诗人,高高的风范,令人高山仰止

望着琵琶峰下向北流逝的伊水,又一次穿越千年时空,时光倒流到一千多年前

那时候

在伊阙之南的伊水之中,

峭石林立,长达十里,人称八节滩。

南来的船只经过这里,在峭石间,在湍急的伊水中,

东簸西颠,常常破伤例反

北来的船只经过这里,船工们要下水拉纤,

尤其在寒冷的冬天,***跣水中,哪里敢一点怠慢?

舟人楫师,饥冻有声响彻在居易的耳边

一幕幕船毁人亡的残,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

撞击着白居易,震撼着白乐天:百姓遭此难,我岂能袖手不管?

这年,他七十有三,人生之路眼看就要走完,

他决定捐出自己的家产,疏浚八节险滩。

于是,他拖着病体,强忍着病痛的熬煎,

走东串西,去南往北,找船工、见石匠,访富户,拜***府,要把一切力量动员。

常言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三岁的白居易,眼暗头旋耳重听早已是垂垂暮年

可他造福百姓的决心磐石一般,再大的困难也不改变

忘掉自己,拼上老命,把旦暮之身丢在一边,他要闇施慈悲与后人,定教险路变河汉······


望着琵琶峰下缓缓北流的伊水,白居易的高大身影眼前浮现,

身为诗人,《观刈麦》《卖炭翁》诉说着百姓的苦难;

《长恨歌》《琵琶行》,把唐诗推向了又一个峰巅。

身为***员,忠州的东坡花树、杭州的钱塘大堤。苏州的七里山塘,***了他为民排忧、为民担责的赤胆忠心与滴滴血汗。

回望历史,详查古今,***人物万万千千,能诗为民歌、事为民做首推白居易,当属白乐天!

回望历史,详查古今,***人物过往云烟,能一心为民、一生为民者,还是白居易,还是白乐天!

12、做***就要像白居易那样

回望白居易75年的壮阔人生,他把一个“亲”字悟得透,做得实,用自己为民惠民的实际行动昭示我们:唯有怀揣为民大爱诚对天下百姓的是为民之措的是为民之举将百姓所盼所托作为头等大事,这样的***员才能够被百姓真心敬佩,永记心间

白居易40年的***场作为体现的是让百姓安享太平为己任的为***之道,如果做***者都像白居易那样,心怀天下社稷,情牵百姓冷暖,毫无疑问,那是一方百姓的福气。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
下一条:漫论白居易《长恨歌》通行英译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