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shi6
  •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民政局中华北路

联系人:白会长

联系电话:13503852828

电子邮箱:baijuyiwhy@126.com


我心中的白居易-----四、 解读白居易

发布时间:2017/4/1 19:05:37

解读白居易

***章源远流长的白氏家族

本章导读:白居易真的“杜撰”、“胡编”自己的祖先吗?

白氏家族源远流长,其始祖,白居易在《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中云:白氏芈姓,楚公族也。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意思是说,白氏出自芈姓,楚太子建之子胜以他的封地白邑(今河南息县)为姓,从此便有了姓(注1)。

可是,原本清清楚楚的事情,在五代以后却变得扑朔迷离,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白居易还因此受着责难。有教授就在自己的著作里说白居易家族的世系是“杜撰”的,经不起“检验”。更有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里说白居易的祖先是“胡编”的。

白居易是不是“杜撰”或者“胡编”了自己的祖先?让已出土的白氏有关墓志来回答吧。

墓志,被人们称为埋在地下的石文字,其***特点是保存环境特殊,只要不出土就不会被动。下面选方白氏墓志,看看白氏古人是如何说的吧。

1984年1月,《千唐志斋藏志》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载有《唐故中大夫行太子内直监白府君(羡言)墓碑铭并序》(以下简称《白羡言志》),原石现藏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千唐志斋。该志云:

君讳羡言,唐之闻人也。昔天命祝融,制有于楚。洎王熊居太子生胜,避地于吴,锡号白公,爰命氏矣。胜孙起适秦为良将,爵武安君。始皇践祚,思武安大业,封太原侯,今为太原人也。后十五叶生建,仕齐为中书令,赠司空公。生曾祖士逊,齐为散骑侍郎。生大父君恕,参神尧皇帝霸府仓曹转开府大将***加太常卿。生皇考大戚,持节沧、绵、梓三州刺史(以下略)。

志文里“天命祝融,制有于楚”是什么意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人文始祖黄帝名轩辕,号有熊。颛顼,黄帝之孙,号高阳。祝融,颛顼之后裔,楚人先祖。《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位于湖北西北部)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公元前740年,熊绎的后裔熊通自封为武王。公元前689年熊通的儿子又迁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定国号楚。

这段话说的就是芈姓和楚国的来历。它告诉人们,祝融是楚人的先祖,楚国为芈姓人所建。白居易在《家状》中说的“白氏芈姓,楚公族也”就源于这里。《白羡言志》记载“胜孙起适秦为良将,封武安君”,白居易在《家状》里说的“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是一致的。《白羡言志》还记载他“享年七十,以先天二年正月廿七日终于京兆里第”。由此可知白羡言生于644年,卒于713年,比白居易早出生128年。这表明白居易在《家状》里记述的内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为人知晓并有所记载

《大唐故汴州封丘县令白府君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白知新志》),原石藏开封市博物馆,志文见《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志文云:

公讳知新,太原晋阳人也。自楚王开国,代济其美。白公受县,不陨其名。乃后疏泾水以厚荣,坑长平而熸赵。......高祖建,北齐司空。曾祖逊,北齐散骑常侍。祖君愍,皇嘉州刺史。父弘俨,皇潭州录事参***。.....以开元三年九月十七日终于***舍,春秋六十一。(以下略)。

志文中,“自楚王开国,代济其美,白公受县,不陨其名”,说的就是楚国和白公胜。《史记·楚世家》记载:“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欲报***。六年,白公请兵令尹子西伐郑。初,白公父建亡在郑,郑杀之,白公亡走吴,子西复召之,故以此怨郑,欲伐之。子西许而未为发兵。八年,晋伐郑,郑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郑,受贿而去。白公胜怒,乃遂与勇力死士石乞等袭杀令尹子西、子綦于朝,囚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从者屈固负王亡走昭王夫人宫。白公自立为王。月余,会叶公来救楚,楚惠王之徒与共攻白公,杀之”“乃后疏泾水以厚秦,坑长平而熸赵”说的是白起。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书局1959年9月出版)记载:“括***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计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震。”

上述内容与白居易在《家状》里的记述大致一样。

由《白知新志》“开元三年......终于***舍”可知白知新卒于715年,“春秋六十一”往上推六十一年,可知白知新生于655年,比白居易早出生1***。《白知新志》又一次表明白居易在《家状》里记述的内容,早在他一百多年就为人们所知晓。

从已出土的白氏家族的有关墓志看,白居易和白羡言、白知新等他们的近祖都是白建。

|白士范—— | 白仁宪———白义宝———白知礼

白建——|白士逊—— | 白君恕———白大威———白羡言

                  | 白君愍———白弘俨———白知新

      |白士通—— | 白志善———白  温———|白  鏻——白季康——白敏中



通过上面的记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白居易在《家状》里有关始祖的记述并非白居易“杜撰”或者“胡编”的,他不过沿袭了他的前辈的记载而已。

有关史书或者其它一些文献又是如何记载呢?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记载:“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于吴,以为巢大夫,号白公。”同书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记载:“遂召胜,使居楚之边邑鄢,号为白公。”同一部书有两处胜号“白公”。

《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召回胜“使处吴境,为白公”。

依据楚国惯例,邑之大夫可以称“公”,如叶子高被楚昭王封在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所以称其为“叶公”,就是成语“叶公好龙”里的“叶公”。

《史记》既然称胜“号白公”,显然他的封地应该与“白”有关。

证据(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淮水》篇就记载:(白城)“楚白公胜之邑也。”

证据(二):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河南道五·蔡州·褒信》载:“褒信县,中。西北***州一百八十里。本汉郾县之地,后汉分立褒信县,属汝南郡。晋属汝阴郡。宋改为褒信县。隋大业二年,改褒信县属蔡州。......白亭,在县东南四十二里”(注2)

证据(三):《通志·氏族略》为南宋史学家郑樵撰写,成书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全书计二百卷,其中《氏族略》是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二千个左右。《通志·氏族略》载:“白氏,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注3)

证据(四):清嘉庆《息县志》记载:“包信镇在县东北七十里,白亭里在县东北一百里······”

证据(五):《辞源》“白公胜”条下记载:“春秋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名胜,又称王孙胜。封于白,因以为姓。”

证据(六):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白”字条下这样解释:春秋时楚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境内。

证据(七):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的由谢钧祥主编的《中原寻根》一书中云:“白氏起源于楚国白邑,即今河南信阳息县东北的白土店。”

古代的史料、现代的书籍都表明,白公胜的的确确曾经“理白邑”“理白邑”的意义就在于白氏的发祥地就在那里,白公胜就是白氏的始祖陈寅恪先生(注4)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一书中谈及文史考据方法时说,要“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前面提及的墓志(地下之实物)和有关史书及文献(纸上之遗文)不就很好地“互相释证”了吗?

既然白氏始祖记载得这样清楚,为什么白居易还会因此而受到责难呢?例如1982年顾学颉先生就在他著的《白居易世系·家族考》(注5中说白氏始祖扑朔迷离的“始作俑者”是白居易。顾学颉说:白氏,古代出自何姓,白居易自己和《新唐书》所说不同。前者说:白氏芈姓,楚公族也,后者说:白氏出自姬姓…..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分歧呢?其实,《新唐书》也是根据白居易….所撰的《事状》所述推读而来,《事状》说:……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巳降是也。《新唐书》就根据白乙丙这条线索往上推,说白乙丙是孟明视之子,百里奚之孙;而百里奚是国的公族;虞是姬姓….因此,白氏出于姬姓。——芈姓和姬姓,两说同出一源,而结果却互相分歧,实际上都不可信。”顾学颉没有弄清《史记》等里的有关记载,就这样推来读去“推读”出“始作俑者,还是白居易本人”。

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简称《表》)中说:白氏出自姬姓。周太王五世孙虞仲封于虞,为晋所灭。虞之公族井伯奚媵姬于秦,受邑于百里,因号百里奚。奚生视,字孟明,古人皆先字后名,故称孟明视。孟明视二子,一曰西乞术,二曰白乙丙,其后以为氏《史记·秦本纪》记载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非常清楚地说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而欧阳修在《表》里却把百里奚由虞之“大夫”说成虞之“公族”,更改了百里奚的身份,使其成为虞国王室的成员。如果百里奚真的是虞国的公族,他还会四处流浪吗?《史记·秦本纪》又记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不顾蹇叔等人的劝阻,“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攻打晋国。欧阳修在《表》里不仅把百里奚由虞之“大夫”说成虞之“公族”,又把蹇叔的儿子白乙丙说成是孟明视的儿子。这样一来,在欧阳修的笔下,百里奚成了“虞之公族”,虞是姬姓,白乙丙自然也是姬姓,于是“白氏出自姬姓”之说就这样堂而皇之地***了。正因为欧阳修更改了《史记》的有关记载,把白乙丙打扮成白氏的受姓始祖,而白氏族人则认定白公胜是白氏的受姓始祖,这样就使白氏始祖笼罩在层层迷雾中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这些恰恰说明欧阳修才是“始作俑者”。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可靠,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被誉为我国***部纪传体通史,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拿《史记》与《新唐书》比较,当然我们应该相信《史记》。

当今的一些教授把李商隐说成是怀疑白居易家世的***人,并以此为依据,或在其著作里,或在《百家讲坛》上,极力宣扬白居易“杜撰”或者“胡编”祖先。他们把李商隐为白居易撰写的墓碑铭里“公之世先,用谈说闻”这句话里的“用谈说闻”解读为道听途说 ,不可信,进而引申为“杜撰”、“胡编”。这样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如果认为白居易先祖和家世不可信,那么,紧跟在这两句后面的“肃代代优,布踪河南”又该如何解释呢?商务印书馆1997年修订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348页“用”字条下第6 种解释是:“介词。以。《史记·匈奴列传》:用其姊妻之”。“用”当“以”讲,“用其姊妻之”就是以其姊妻之,就是用“其姊”作为“妻”的对象。北京出版社19819月***版《古代汉语(上)》第329页是这样介绍介词的: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于、以、为、由、自、从、向、在、用、被”等。“公之世先,用谈说闻”原本应是“用公之世先,谈说闻”,因为四字为一组的韵文的需要,才写作“公之世先,用谈说闻”。“公之世先”作为“谈说闻”的对象,译成现代文就是:(人们)嘴上谈的耳朵里到的都是“公之世先 ”,与今天的“家喻户晓”意思大致一样。不是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句子吗?“公之世先,用谈说闻。肃代代优,布踪河南”连起来讲就是,白居易的先祖家喻户晓,大家都很敬重他们,因为他们一代代都很***。如果白居易的先祖真的是白居易“杜撰”、“胡编”的,那么,怎么还会“布踪河南”呢?把“公之世先,用谈说闻”与“肃代代优,布踪河南”割裂开来,并把“用谈说闻”当作“道听途说”甚***于“杜撰”、“胡编”讲,那是曲解了李商隐的本意。李商隐并没有讲错,白居易家族的受姓始祖白胜“理白邑,有大功德,民怀之,推为白公”;白居易的祖父白鍠一生都在河南做***;叔父白季轸任许昌县令,使得许昌县“民用康,政用暇”(注6),这些难道不是对“肃代代优,布踪河南”的***佐证吗?

再说,古代替人家撰写墓碑或墓志,撰写者一般都是多说好听的话,就是违心也是这样,这就是“谀墓”,***起码好听的话写的少一点也不会把不利于墓主人的话写进去,李商隐不会不懂这起码的常识。假如李商隐真的“根本就不相信白居易在《家状》中煞费苦心地为其种姓和家世杜撰的那一套虚伪不实之词”,并且其为白居易撰写的《墓碑铭》中有所体现,白居易嗣子白景受难道就看不出来?就是再傻,也不会傻到把这些文字刻到墓碑上留给后人笑谈的地步!更何况白居易的从祖弟白敏中尚据高位,白敏中会允许李商隐这样写吗?白敏中会容忍李商隐如此侮辱他的祖先吗?

显然,“公之世先,用谈说闻”说的就是白居易的先祖都是家喻户晓的***人才,绝非某些专***授解读的那样是什么“道听途说”,因而是“杜撰”、“胡编”的。

综上所述,白居易关于家世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白公胜就是白氏的得姓始祖。


1见《白居易集》第441页,岳麓书社出版发行,1992年7月***版

2:见***书局1983年6月1版。            

3: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四部精要》,1993年3月1版。

4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07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107日卒于广州,***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5顾学颉(1913—1999年),古典文学家。字肇仓,号卡坎,别署坎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华北人民***大学***研究院毕业。历任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师院、湖北师院、***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1975年退休;曾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文学名著丛书编委,及***古典文学各学会顾问、元代文学会名誉会长;***作家协会会员。

见《文学评论》丛刊第十三期《古典文学专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5月***版。

6:见《白居易集》第405页《许昌县令新厅壁记》。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我心中的白居易——第二章赐田韩城的五兵尚书
下一条:我心中的白居易—— 皇封诗仙,史上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