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白居易------第十一章 交口称赞的三郡刺史 (二)白居易在杭州
发布时间:2017/7/10 13:29:40
(二)白居易在杭州
唐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于十月到达杭州。
杭州对白居易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十一、二岁时,小小年纪的白居易就为避战乱到过杭州。此刻,在去往杭州的路上,白居易的心情并没有因穆宗皇帝恩准了自己要求外任的请求而有一点轻松,相反,倒是由于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而感到郁闷。原来,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被宦***陈***毒杀,太子李恒(穆宗)即位。这年夏天在忠州刺史任上仅干了十七个月的白居易奉诏回京,先是任尚书司门员外郎,年底又升任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年长庆元年(821年)夏加朝散大夫,始著绯,又转上柱国。十月转中书舍人。白居易在近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职连升,仕途畅达,这要在一般人身上可能会感到已经很满足了。无奈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的大势已定,当时唐***十余万围王廷凑,久不见功,白居易先后三次上书论河北用兵事,请求罢兵。特别是《请罢兵第三状》(注1)更是言辞切切,要么“臣合得罪”,要么“陛下罢兵”。白居易如此耿耿灼见,穆宗就是不听。加之长庆元年春因进士选拔***而日趋激烈的朋党倾轧、两河再乱,使得国是日荒,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白居易深知如果继续在朝廷干下去,不仅干不出名堂,甚***还会有性命不测。于是,白居易自求外任,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
赴杭途中,白居易在《舟中晚起》这首诗中写道“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注2)。其实,“冷吟闲醉”不过是白居易的一句牢***话而已。他在杭州刺史任上虽说历经三个年头(公元824到846年),实则只有二十个月。时间不长,但白居易勤政清廉心系生民,为杭州百姓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事,得到了杭州人们的拥戴和敬仰。
杭州春多雨,夏秋又常闹干旱,依据当地这一气候特征,白居易便把兴修水利工程作为***要务。他带领杭州百姓修筑了一条拦湖大坝,人称白公堤。白公堤把西湖一分为二,堤内叫上湖,堤外叫下湖,上湖蓄水并建水闸,需要时放水,做到灌溉和防洪两不误。白公堤并非今日之白堤,白堤其雏形早白居易之前已有之,叫白沙堤,白居易在他的诗中经常提及,如他在《钱塘湖春行》诗中写道“***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注3)。白沙堤是何人修,修于何时,连白居易也不知道,他在《杭州春望》诗中写到“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注4)。白公堤修在何处说法不一,有说在钱塘门北,由石函桥***余杭门(武林门);也有说在钱塘门外,由松木场到武林门外。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白公堤一端就在钱塘门附近。然而由于世远年湮,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但杭州百姓宁愿把白沙堤称为白公堤,足见人们对白居易的尊崇与怀念。
修筑白公堤,湖岸加高了数尺,使得蓄水量大增,若“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注5)。当时有些县令反对放水灌田,说什么“放了西湖水,湖里的鱼龙怎么办?水中的菱角怎么办?”白居易反驳他们说:“是鱼龙重要,还是百姓生命重要?是水中的菱角值钱,还是田里的稻梁值钱?”为使西湖水发挥***的效益,白居易又特地撰文勒石立于湖边,这就是流传千古的《钱塘湖石记》。由此可见白居易对民生的重视。
疏竣六井是白居易为杭州百姓办的又一件好事。这六井原是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开挖的。所谓井,其实就是蓄水池。由于杭州离海近,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饮用,所以只能通过管道把西湖的淡水引到各眼井(蓄水池)供居民使用。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时这些管道大多已经淤塞不能使用,严重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于是白居易就带领城中百姓***了管道中的淤泥,使百姓又喝上了甘甜的西湖水。
白居易是一位诗人,在他的笔下,西湖的山山水水更加绚烂多彩、熠熠生辉。他一生写了将近三千首诗,其中描写西湖的就有二百余首。如:“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注6)“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注7)“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注8)“浦干潮未尽,堤湿冻初销。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娇。”(注9)
你看,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是多么的美啊!
白居易的任期很快到来了,临行前他恋恋不舍地来到他不止一次造访过的一山一水,深情地向它们告别。
在西湖,这个他曾经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地方,留恋再三,“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西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注10)。
传说天竺寺里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寺里广植海石榴,白居易“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在郡六百日,如山十二回”(注11),是这两个地方的常客。如今,看到天竺山的白石桥,看到灵隐石洞里的青苔,他怅望,他徘徊。当他恋恋难舍地“渐出松间路”,看到冷泉水时,心中不免来了怨气:“谁教冷泉水,送我下山来”?白居易啊白居易,你错怪了它们,它们也舍不得你啊!那哗哗作响的冷泉水,其实就是杭州山水依依惜别的泪水啊!
白居易就要离开杭州了,回忆杭州生活白居易写道:“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饮冰的说法,在后人中产生了不小影响,在文人当中广为流传。元代诸暨诗人王冕在诗中说:“饮冰食蘖二十载,浊径终不污清渭。”近代大学者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并将自己的著作集名为《饮冰室文集》,表明自己对这种清苦但高洁精神的追求。
白居易在天竺山拣来两片石留作纪念,这普普通通的石头,承載了白居易对杭州人民的千般思念,记录着白居易对杭州山水的万般深情。虽说这样,但白居易还是觉得“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唯恐因为两片天竺石损伤了名声。白居易对自己要求之严可见一斑。
白居易在杭州的所作所为,杭州百姓心里自有一杆秤。当他离开时,“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杭州百姓含泪为他送行。这场面表达了杭州百姓对他任职三年的认可,充满了杭州百姓对他的深深眷恋。此景此情令白居易动容,禁不住发出“甘棠无一树。哪得泪潸然”的感叹(注12)。心想:我白居易“三年为刺史”却“无政在人口”,并没有为杭州百姓做过什么啊!
“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白居易***终还是离开了杭州。在离开杭州的路上,白居易的脑海里“耆老遮归路”的场景不时浮现,杭州百姓的脸上挂满的泪珠令白居易难以忘怀。“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注13)。就这样白居易带着杭州百姓对他的不舍和他对杭州的留恋回到了东都洛阳,打算分司东都。
在以后的岁月里,白居易仍然念念不忘杭州。开成三年(838年),已经六十七岁的白居易在《忆江南词三首》里满含深情地写道:“江南忆,***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注14)白居易的心里还时时怀念着杭州的山山水水,还希望有朝一日再回杭州旧地重游。
杭州,早已深深地印在白居易的心中。
注1:见《白居易集》第635页。 注2:见《白居易集》第334页。
注3:见《白居易集>第339页》。注4:见《白居易集》第342页。
注5:见《白居易集》第932页《钱塘湖石记》。注6:见《白居易集》第343页<<>余杭形胜》。
注7:见《白居易集》第344页《江楼夕望招客》。注8:见《白居易集》第345页《江楼晚眺》。
注9:见《白居易集》第814页《新春江次》。
注10:见《白居易集》第818页《西湖留别》)、第814页《春题湖上》。
注11:见《白居易集》第818页《留题天竺、灵隐两寺》。注12:见《白居易集》第818页《别州民》。
注13:见《白居易集》第821页《杭州回舫》。注14:见《白居易集》第1071页。
分享到: |
上一条:白居易因何把外婆葬于白家祖坟
下一条:我心中的白居易-------------第十一章交口称赞的三郡刺史 (一)白居易在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