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shi6
  • ceshi6
更多>>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民政局中华北路

联系人:白会长

联系电话:13503852828

电子邮箱:baijuyiwhy@126.com


正确看待白居易的人生

发布时间:2016/11/28 14:50:54 作者:白坤堂

白居易有句名言,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不是白居易的首创,而是源于《孟子·尽心上》篇。在这篇文章里有如下一段话:“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意思就是,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后人把“兼善天下”说成“兼济天下”,其实意思都一样。白居易推崇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并为此奋斗终生,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兼济和独善表现的程度不同而已。
但不同的人士对他的思想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以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之前,积极人生,乐意为民请命,兼济天下;之后,仕途失意,消极退隐,独善其身。
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认为, 贬谪江州,对白居易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白居易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兼济之志。


唐元和十年(815年),在唐朝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当朝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头头李师道派人***。这是自古以来***例宰相被杀事件,白居易义愤填膺,在***时间上疏宪宗,强烈要求捉拿凶手一雪国耻。白居易这一为国为民的正义之举,却被一些当权者当作***打击的借口,唐宪宗偏听偏信,先是贬白居易为江州刺史,接着又追诏再贬白居易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场震惊朝野的大事,***年白居易在他写给好友杨虞卿的信中是这样说的: “贬***的诏旨已经下达,我明天就要出***行。心中满是不平,所以写这封信想把委屈向阁下倾诉。去年六月,强盗在大街上杀害了右丞相武元衡。那是我亲眼所见,震撼之大,无以言表。当时武丞相满身血浆,头发和***全砸烂了。我实在不忍心再说下去。满朝文武震惊不已,都不知如何是好。据我所知,有史以来朝中***都未曾遭此厄运,真是太令人愤怒了。无论是谁看到右丞相的惨状,即使是田夫奴仆也不该闭口不言,更何况我还是朝廷大臣呢?已故右丞相黎明时分咽得气,我的奏章中午就呈上了朝廷。两天之内,全城皆知。那些不高兴我这样做的人,有的造谣中伤,有的说我这样做是大错特错,都说:丞相、尚书、给事中、中书舍人、谏***、御史等对武丞相被杀一事还没有上书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个小小的赞善大夫为何如此多事呢?我听到这些话,心中更是无法平静。我固然***职卑微,而朝中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当即进一奏疏,说这是忠诚,是义愤,也不为过,***少我这样做问心无愧!若说这是张狂,是虚妄,我又能辩解什么呢?如今因为这事获罪,您以为我又能如何?更何况还不是以这件事定的罪呢?”


白居易在信中不但叙述了事件的原委,表达了自己悲愤且无奈的心情,同时还披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给他定的罪名并不是上书要求缉拿***凶手一事,因为就是再昏的君王也不能把这个罪名拿到桌面上来,而是另有原因!
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一些人别有用心,污蔑白居易母亲看花坠井死,反作《看花》《新井》诗,其行为大逆不孝有伤名教。白居易到底写没写《看花》《新井》诗?据保存在河南洛阳白碛村的《乐天后裔白氏世传家谱》记载,御史中丞裴度事后曾做过***,肯定《看花》《新井》诗是白居易在周***县尉任上所作,根本不是在***坠井死后所作。 白居易“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翅,俄成失水鳞”(见《白居易集》第271页《江南谪居十韵》),带着满腹的委屈、满心的愤怒、满腔的无奈,带着无中生有编制出来的罪名,来到江州作了司马。


司马本是州刺史属下 掌管***事的副职,但白居易时代的司马,不过是承袭旧制而已,而且多是安排那些由京***迁谪外地者,实际上成了一种冗员散职的性质了。


贬谪江州,青衫泪湿,这无疑对白居易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也是别一样的收获。江州司马任上的白居易回顾为***之路的坎坎坷坷,思想不能说没有发生变化。对于他来说,文章就是一把双刃剑,他意识到自己“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自此以后他的诗歌少了对黑***的揭露,少了为穷苦百姓的呐喊,就是思想发生变化的明证。客观地说,这种变化并不是白居易有意为之,恰恰是当权者***造成的。白居易因为贬谪心里有怨气是自然的,甚***有时发发牢***,说什么“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也是难免的。您想啊,自己一片忠心为社稷,反倒落个被逐出京城的下场,这放在谁身上能受得了?***于说“匡庐更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要隐居山林,那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
在江州,白居易确实过着悠闲野逸的日子。然而,如果真把白居易在江州的这些日子看成是他从此走向委靡,其实是错怪了他。虽说自此以后白居易基本上停止了讽喻诗的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白居易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理想,江州之贬的打击并未泼灭白居易“兼济天下”的***热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白居易深信,只要坚持下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是会作出公正的结论的。“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放言五首〉其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其三》),就表现了诗人始终如一的坚定的信念。在他即将离任赴忠州,在《忠州刺史谢上表》中说:“一志忧惶,四年循省。昼夜饮食,未尝敢安”,表明他并未主动远离***,对司马一职是尽职尽责的。例如,这位耽于山水的司马直到上任后***年秋天才有时间游观近在咫尺的庐山。谪居期间他作的《登郢州白雪楼》《东南行一百韵》等诗,就一再表现出对淮西叛乱和朝廷的关注。白居易有《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诗,这首诗的诗里诗外无不充溢着诗人壮心不已的用世志向。诗中写道:“闻停岁仗轸皇情, 应为淮西寇未平。不分气从歌里发, 无***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这显然不是一个思想陷于消极的诗人所能写得出的。当他听到在宪宗的指挥下淮寇初破的消息时,在《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司马,以诗贺之》中十分羡慕李景俭以行***司马参战。白居易写道:“四十著绯***司马,男儿***职未蹉跎”,对自己的不能参与建功感到遗憾。我们只要认真地读一读他在江州写下的那篇振聋发聩的《与元九书》,就知道白居易谪居江州使他改变了许多对***对世道的看法,他是用另一种态度在重新审视和对待生活,他在换一种方式诠释他一以贯之的理想和抱负。他写道:“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世道是这样的世道,皇帝是这样的皇帝,做一只雾***,做一只冥鹏,总比在浑浊的***旋涡中***苟蝇营要好吧。白居易在江州的作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时之不来也······寂兮寥兮,奉身而退”,实际上他是在等待时机。江州贬谪,青衫泪湿,是仕途的挫折,更是一种磨砺,一种积蓄,他在纵情山水的同时,也在等待时机,一旦“时之来也”,就要把积蓄的能量完全释放出去,“勃然突然,陈力以出”。


白居***受住了贬谪江州的打击,兼济之志的根在他的心中越扎越深 。


另一种看法是,以长庆二年白居易主动请求外放之际为分界线,之前,虽然有起伏,但总体来说是积极的,以兼济为主;之后,则消沉下来,以独善为主。这种看法我也不赞同。 我认为,白居易长庆二年 自求外任,他是在改变兼济策略,即由兼济天下向兼济一方百姓转移,是在寻求新的兼济百姓的途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元和十五年(820年)夏,白居易自忠州刺史迁调入京,不仅结束了自元和十年(815年)以来“自先朝黜***以来,六年放弃”的生活,而且步步高升,如日中天。


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卒,太子李恒在宦***梁守谦的支持下即位,开始了穆宗时代。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时,与穆宗有师徒之情,穆宗欣赏白居易的文采,上任后立马将任忠州刺史才一年多一点的白居易调到自己身边。
元和十五年(820年)七月,白居易入朝担任“南宫郎”,十二月十八日,又改***主客郎中、知制诰。在《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诰,与王十一、李七、元九三舍人中书同宿,话旧感怀》一诗中,白居易直露地表达了喜极而悲的感喟:“闲宵静话喜还悲,聚散穷通不自知:已分云泥行异路,忽惊鸡鹤宿同枝。紫垣曹署荣华地,白鬓郎***老丑时。莫怪不如君气味,此中来校十年迟!”***年二月,白居易购买新昌里宅第,虽然“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但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看来,白居易这回要在京城长期住下去了。三月,充重考试进士***,复试礼部侍郎钱徽主试下及第进士郑郎等十四人;四月以后,白居易接连加朝散大夫、著绯,又转上柱国。在《初加朝散大夫,又转上柱国》一诗中,白居易畅抒了名遂身贵的喜悦心情:“紫薇今日烟霄地,赤岭前年泥土身。得水鱼还动鳞鬣,乘轩鹤亦长精神。且惭身忝***阶贵,未敢家嫌活计贫。柱国勋成私自问:有何功德及生人?”


喜事一件接一件,长庆元年秋天,还有三、四件令白居易亦颇感欣慰的事情。


***件是其弟白行简入朝为左拾遗。***件是其妻杨氏授弘农县君。第三件是白居易义辞田布馈礼之事。八月中下旬之交,白居易奉命宣谕任命田布魏博节度使,田布以五百匹绢酬谢。白居易据实陈奏后,皇帝派人令其承受。白居易在八月十三日的《让绢状》中,不仅谢绝了圣恩,且详陈了其所以抗命不受的理由,以自己的义举和风范为革除时弊、重振朝纲树榜立样。第四件是十月十九日拜中书舍人。《旧唐书》载:“(长庆元年冬十月)壬午,以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为中书舍人。”


尤其是中书舍人一职,那是拜阁入相的一块重要跳板。 白居易心里明白,自己从忠州刺史任上返还京城,在仅只两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逐臣迅速过渡到朝中重臣,实际上开始了他入仕以来的***个辉煌阶段,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长庆二年(822年)七月,亦即返京任职两年后,白居易便罢中书舍人自请外任杭州刺史,再次踏上了远离京城之路,这究竟是为什么?
《旧唐书》云:“凡朝廷文字之职,无不首居其选,然多为排摈,不得用其才。时天子荒纵不法,执政非其人,制御乖方,河朔复乱。居易累上疏论其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七月,除杭州刺史。”


从上面这段话里可以知道几点:***,文字之职,***就是白居易。但朝廷仅只把他当作一般文职人员对待,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发挥。***,长庆元年(821年)七月,幽州***乱,囚禁节度使张弘靖,朱克融被叛将推为留后。与此同时,成德***都知兵马使王庭凑杀节度使田弘正,自为留后,并盗杀朝廷命***,攻占冀州城池。为平息叛乱,朝廷调兵遣将:八月,以河东节度使裴度充幽、镇两道招讨使;十二月,以凤翔节度使李光颜为忠武***节度使兼深州行营诸***节度使,讨击王庭凑。然而,***叛***不仅耗费巨大,且师久无功,对此局面,白居易先后三次上书论河北用兵事,请求罢兵。特别是《请罢兵第三状》更是言辞切切,要么“臣合得罪”,要么“陛下罢兵”。令白居易痛感失望的是,他的一腔忠诚换来的居然是毫无回响的漠然置之。白居易的《初罢中书舍人》一诗就反映了这种失望之情。诗中写道:“自惭拙宦叨清贯,还有痴心怕素餐。或望君臣相献替,可图妻子免饥寒?性疏岂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济事难!分寸宠光酬未得,不休更拟觅何***?”“性疏”与“命薄”实际上就是说自己的意见不被重用。又如《杭州刺史谢上表》云:“去七月十四日,蒙恩除授杭州刺史。……臣谬因文学,忝厕班行;自先朝黜***以来,六年放弃;逢陛下嗣位之后,数月征还。生归帝京,宠在郎署。不逾年,擢知制诰;未周岁,正授舍人。出泥登霄,从骨生肉;唯有一死,拟将报恩。旋属方隅不宁,朝廷多事;当陛下旰食宵衣之日,是微臣输肝写胆之时。虽进献愚衷,或期有补;而退思事理,多不合宜。臣犹自知,况在天鉴?”一边是对从贬谪之地生归京帝、步步擢升的感激,一边却又是对朝政乖舛、忠而不用的感喟,凸显出白居易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痛苦心路历程。

还有一件令白居易同样感到失望的事是牛李党争。在白居易担任中书舍人期间,卷入此一时期权力之争的两位主要人物,一是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另一位是白居易钦佩和尊崇的朝廷重臣裴度。李逢吉利用元、裴间的不和,故意制造矛盾,令人状告元稹曾遣人刺杀裴度。后虽查无所据,但朝廷还是将裴度与元稹一同罢相。《旧唐书》载:“(长庆二年六月)甲子,司徒、平章事裴度守尚书右仆射,工部侍郎、平章事元稹为同州刺史。”元、裴二人同为白居易倚重的好友、知己,他们因不和而终致两败俱伤的结局,对白居易立足朝堂的信心应该是个不小的打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是走还是是留?白居易肯定经历过痛苦的选择。白居易深知继续在朝廷干下去,终究也干不出名堂;愈演愈烈的牛李党争又使人左右为难,他更不愿掺和到其中。思虑再三,白居易宁愿放弃庙堂高位,也要离开长安。于是,毅然自求外任,长庆二年七月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


自求外任对于白居易来说,的确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舍此,没有其它办法。白居易心里也明白,庙堂里不能施展自己,地方上还是可以的,而且自己也有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他说:“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将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移此为郡政,庶几甿俗苏。”(《东坡种花二首》)在忠州刺史任上,短短十七个月,就已经把种树的经验运用到“养民”上来,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他自求外任的勇气和信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白居易毅然离开了京城长安,开始了兼济一方的实践,先是出任杭州刺史,接着又出任苏州刺史,并且都为当地百姓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还有人对白居易晚年“中隐”处世态度有看法,认为白居易晚年只顾自己享受,太自私了。大和三年(829年)58岁的白居易写了一首诗《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所谓“中隐”,其实就是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的一种隐居方式,就是“隐在留司***”,即分司东都。
毫无疑问,分司东都的日子是悠然恬闲的,正如白居易所说:“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也正因为这样 ,他才受到了一些人的指责。如何看待后人的这些看法?这要从实际出发,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大和二年(828年)十二月三十日,白居易在祭奠他的弟弟白行简去世两周年的《祭弟文》中,有下面一段话:“吾去年春,授秘书监,赐紫。今年春,除刑部侍郎。孤苦零丁,又加衰疾。殆无生意,岂有宦情?所以绳俛***今,待终龟儿服制。今已请长告,或求分司,即拟移家,尽居洛下,亦是夙意,今方决行。”解读这段话对我们***准确地认识白居易是有帮助的 :


(一)白居易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尤其是眼睛,在他四十岁为母丁忧渭村时就曾经患过眼病,苏州刺史任上,眼疾也是导致他辞职的原因之一。此时更是年届57岁,身体更差了。他在写给元稹的诗中诉苦:“黄昏一恸后,夜半十起时。病眼两行血,衰鬓万茎丝。咽绝五脏脉,消渗百骸脂。双目失一目,四肢断两肢。”写得似乎有些夸张,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段时间白居易多种疾病缠身,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白居易寻求分司,与今天一些同志因健康原因而不得不病退差不了多少。况且分司东都在当时是有“政策”依据的、合法的。
(二)几位同事和朋友的溘然去世,在削弱了白居易的***依靠的同时,也消解了他积极仕进的意志。白居易《和自劝》(之一)云:“争知寿命短复长,岂得营营心不止。请看韦孔与钱崔,半月之间四人死。”诗后白居易自注:“韦中书处厚、孔京兆戢、钱尚书徽、崔华州植,十五日间,相次而逝。”韦处厚、孔戢、钱徽、崔植四人,都是白居易的同事、挚友,也是白居易在朝局政争中站稳脚跟的靠山,他们在半个月之间一一离世,对白居易继续在长安争一席之地的实力和信心均有重大打击。
(三)唐文宗初期重用牛僧孺、李宗闵,二人拜相后进而启用白居易妻族的杨嗣复、杨虞卿、杨汉公等人,一时炙手可热,使得杨氏家族在长安靖恭里的宅第被人们称为“行中书省”。按照白居易对中庸之道的修养以及对党争的超脱心态,既然有杨家兄弟们去闹腾也就够了,自己没必要跟着一起掺合。

(四)特别是大和七年(833年),62岁的白居易酒后吐真言:“丈夫一生有二志,兼济独善难得并。不能救疗生民病,即须先濯尘土缨。况吾头白眼已暗,终日戚促何所成。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虽说明显带有一种自足,但分明也有几丝无奈。


回顾白居易做***经历,他走的是“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年轻时血气方刚,抱着“丈夫贵兼济,其独善一身”的壮志踏上仕途,他“惟歌生民病”为的就是“愿得天子知”,把兼济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当今天子身上。然而,贬谪江州击碎了他的兼济天下的愿望,他汲取教训,为民之心、恤民之愿不离不弃,转而自求外任去兼济一方百姓,苏、杭二刺史任上所做的民心工程就是兼济一方百姓的生动事例。可是国是日非,唐帝国的没落无可挽回,在这种情况下,“殆无生意,岂有宦情?”白居易之所以选“中隐”的人生态度,固然与他的做***经历有关,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无奈之举罢了。


白居易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段:***阶段三十一岁以前是少年、青年人生时期,其思想为学而优则仕的考取功名思想;***阶段从三十二岁作校书郎起到五十八岁罢刑部侍郎止,是青年、中年时期,其思想是先是“济世”为民,后是“济世”与“独身”相兼顾;从五十八岁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起到七十五岁谢世止,是中年向老年人生转变时期,其思想是学佛悟道坐禅,生活趋向于闲适,退隐思想浓厚,但兼济之志犹存。总的来说,兼济与独善贯穿于白居易的一生,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


方式方法是达到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对白居易来说,人生目标一是生存,二是发展。白居易元和十五年(820)自忠州返回长安到会昌六年(846)去世,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他的同事和好友被杀的有王涯、舒元舆、贾餗、郭行馀、李绛等。被贬的有杨嗣复、杨汉公、刘禹锡、钱徽、杨汝士、李宗闵、牛僧孺、吴士矩、李德裕、王彦威、王镒、温造、李绅、李玉、独狐朗、李景俭等,被罚俸的有冯宿、杨嗣复、李建、韩皋等。白居易在 “是非排陷,朝升暮黜” (旧唐书白居易传)的时代,二三十年时间里,不仅没有受到伤害,甚***连罚俸的处分都没有受到过,其***生活一直都是安稳的、向上的,虽“五度弃***”(《醉中得上都***书咏而报之》),但***终法定年龄致仕,人生目标得到很好地实现。


白居易作为中唐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由于他的“讽喻诗”和“新乐府运动”,更在于他在传统文化交困之际吸收了佛家禅宗思想,创立了“中隐”理论,替那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中痛苦的士人找到了一条平衡出处仕隐的存身之道,并且身体力行以自身的出处沉浮来昭示了文人士大夫在集权制度之下苟全其身的生存法则,为其后的文人士大夫树立了一个人格典型。
选择“中隐”的处世方式是顺应时势的,也是建立在白居易对自己清晰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处世方式达到了人生目标,显然,白居易选择“中隐”是明智之举。

不可否认,白居易的心态在晚年是以闲适为主的,兼济退居其次,究其原因,更多的应该从当时社会大环境里找。晚年的白居易有十年以上时间是在分司的岗位上度过来的,他当时有其职而无其权,已经失去了兼济的平台,此时再让他去“兼济”,岂不是强人所难吗? 白居易晚年的闲适生活,应该是无可厚非的。尤其人到了退休年龄,要求的就是富足闲适的生活,我们不应期望他们再去做青壮年时的工作。***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只要自己感到很高兴,只要是充实的,对社会无害的,都是可以鼓励的。

回顾白居易的一生,从三十二岁的校书郎起步,一直干到七十岁罢太子少傅,白居易矢志追求的,其实就两件事儿:为***和做人。为***,兼济天下;做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统一,白居易给***地表现了出来。早期,特别是在任左拾遗时期,兼济天下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写”的方面,就是写奏章、写诗歌,谏言陈己见,“唯歌生民病”。中期,特别是在三郡刺史任上,兼济天下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做”的方面,就是利用手中的公共资源千方百计为百姓办好事、善事。***于分司东都(退居二线),再到七十岁致仕(退休),他从实权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没有了兼济的平台,没有了公共资源,他只能以独善为主,但兼济之志仍在胸中,没有泯灭。白居易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采用不同的处世策略,并不代表思想内在本质的改变,并不是兼济天下、独善其身人生观的改变,他是在通过处事策略的变化,适应变化了的外部***,从而践行自己的兼济抱负。变化的是策略和手段,不变的是思想与精神。

分享到:
更多...

上一条:白居易是胡人后裔吗?
下一条:我心中的白居易